打开APP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《文化上栗》之地名溯源(五)上栗镇

2018-12-24 11:51  阅读:925 

指尖上栗2016-10-28

《文化上栗》之地名溯源

      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,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,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。城市是有生命的。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,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。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,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。

本栏目由上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送

上栗镇

上栗镇地处湘赣边陲,县境中部,东邻鸡冠山乡横下村、三镜村、南与杨岐乡卯田村、长平乡流江、狮岭村山水相连,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富里镇塘坊村相依,北靠金山镇金山村、凤鸣村。上栗镇是县人民政府驻地,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和贸易中心,素有“小南京”美誉。面积58.9平方千米,人口7.3万人,辖渌塘、石洋、龙合、新群、佛岭、胜利、新民、四海、夭埠、斑竹、万石、新建、榉溪、水源、踏塘、泉塘、永红、菜场18个行政村和南北、平安、西顺、滨河四个社区。

上栗镇境内交通发达,南(昌)长(沙)公路横贯东西,319国道纵贯南北,萍洪高速、昌栗高速等交通主动脉相继建成通车,形成了东西、南北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。上栗自然资源丰富,主要有煤炭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自然资源。文化底蕴深厚,旅游资源丰富,有一座充满红色气息和神话的斑竹山以及何仙庙、寒婆石、棋盘石等24处景观。

上栗镇以驻地得名。唐显庆年间(656-660)荣姓54代泰公自浙江会稽县来此辟村,建村于栗树成林首,故名上栗。嗣后,吴、江、卢、文、魏相继迁人,争相立祠建庙、修桥、开店、渐成集镇,俗名上栗市,因濒临栗水,亦称栗江镇。境内水陆交通便捷,昔时民船顺栗河而下,可直达湖南醴陵渌水入湘江。自古为浙赣边贸重镇,战略优势明显。

明洪武二年(1369),袁州兵备道在栗江镇(上栗镇)设上栗巡检署,为袁州兵备道派出机构。

清袭明制,上栗镇一直设有巡检署。宣统二年改上栗巡检署为上栗同知。为袁州府直属派出机构。

清光绪三年(1898),改为乡镇建制。萍乡县设40乡2镇。栗江镇(上栗镇)属上栗地区管辖。

民国期间,属萍乡县栗江镇和从德乡。解放初属上栗区,辖上栗南北两街,渌塘、胜利、四海、南源等乡。

1953年,萍乡县调整部分机构,上栗区撤销洋田、横下2乡和上栗2街(栗北、栗南街道)并为上栗镇。

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实行政社合一。上栗人民公社属于上栗地区管辖。

1962年缩小社队规模,萍乡设71个公社、场、镇。上栗镇属于上栗地区管辖。

1966年,上栗地区设上栗镇。

1968年镇社合并为上栗镇。

1971年改为上栗区上栗镇。

1997年撤区设县,改名上栗县上栗镇。面积58.9平方千米,人口5.4万人,辖渌塘、石洋、龙合、新群、佛岭、胜利、新民、四海、夭埠、斑竹、妙岭、万石、新建、榉溪、荷木、胡家洲、石枧、水源、踏塘、泉塘、永红、野猪垅22个行政村和北上、北下、南街、新街、双溪桥5个居委会。

2003年8月,撤销杨岐乡,将杨岐乡并入上栗镇管辖。

2012年,杨岐乡作为上栗县的行政乡镇划出上栗镇。

供稿:上栗镇


1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