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小贴士
2步打开 媒体云APP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【喜讯】东源乡多人荣获“上栗好人”荣誉称号

2019-02-27 09:42  阅读:474 

好消息!!!

我乡多人荣获

“上栗好人”荣誉称号

从上栗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《关于命名表彰2018年第三、四季度“上栗好人”的决定》(栗文明委字〔2019〕1号)文件获悉,县文明办决定授予东源乡陈平华、周爱兰、李根秀、周德华、何亮、彭金伟等6名同志2018年第三季度“上栗好人”荣誉称号,授予何桃花、黄达和等2名同志2018年第四季度“上栗好人”荣誉称号。

接下来,

让我们走近这8位

“上栗好人”,

一起来感受榜样的力量吧!

陈平华事迹简介

陈平华,男,现年47岁,新益村村民,是新益村的一名保洁员。 

他于2017年1月从事新益村保洁员工作,并承包全村693户的垃圾清运工程。他担任保洁员一年多以来,始终对保洁工作满怀热忱,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,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九寒暑,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

为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,他每日早上五点就开着三轮车转运各家各户的垃圾。怕垃圾散发的气味会让村民不舒服,他总是把车停得很远,把垃圾桶搬至车上倒完就走了。当垃圾比较多的时候,他总是提前送来两三个大垃圾桶,并及时清运走。转运完垃圾之余,他经常与妻子左手拿袋子,右手拿火钳在路边清理零碎垃圾。他还自费买了很多垃圾袋,呼吁村民们做好垃圾分类,不要乱扔垃圾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全村乱扔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,村里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。信步走在乡间路上,四处是一片洁净,绿水青山空气清新,让人感到心旷神怡。

他还是村委会的得力帮手。村委会下通知,他总是高兴地帮忙传达;新来的村干部对村民家不熟悉,他便热心地带路引导;哪位村民家出现困难,他总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村两委汇报情况;老协每月召开学习会议,他与妻子总是很早就赶到会议室为老人们泡茶服务……他还义务“承包”了村委会的大小维修业务:扶贫办公室电灯开关接触不良,是他买来新的换上;卫生间的门锁坏了,是他买来门锁换上;四楼的空调失灵,是他找来电工维修;村里路口的限高横杠被人不小心撞弯了横在路边,是他悄悄地凭一己之力将横杠弄直重新架起来了……他做的这些事情,村民们都看在眼里,感动在心里。而他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这些,他还兼任村护林员、宣传员职务。为了把宣传工作做好,他将扩音器安装在转运垃圾的三轮车上,向全村村民宣传封山育林、预防火灾以及环境整治方面的知识,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护林、环境等新政策、新观念。

在东源专场文艺汇演上,他获得了2017年度最美东源人的荣誉称号。面对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,他坚定地对村民们说:“干一行爱一行,做一件事就要专心做得最好,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下去,为家乡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他誓为村庄换新颜的决心,日夜忙碌的身影,时刻铭记在村民们的脑海里。他努力认真的态度、爱岗敬业的精神受到村民们的连连称赞。绿化的是环境,造福的是百姓,他对保洁工作的热爱、为村民们服务的热情以及活跃乡村的责任心,得到了全乡人民的一致认可。

周爱兰事迹简介

周爱兰,女,现年51岁,东源乡镜山小学教师。她自1984年高中毕业后,34年如一日,早出晚归,无怨无悔地奉献于东源乡镜山小学太源教学点。她爱生如子,诲人不倦,她就是周爱兰老师。

东源乡镜山小学,是一所边远的小学,离它10多里的山坡上,有一所孤独的教学点,它就是太源教学点。1984年,代课教师工资菲薄,一个月不到四十元,周爱兰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,毅然去了镜山小学太源教学点任教,那时教学点条件简陋,位置偏僻,人烟稀少,全是羊肠杂草路。教室是用稻草木料搭起来的,外面有任何的风吹草动,都会让这位19岁的女孩担惊受怕。但是从她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,她就立下了“当园丁培育百花,做黄牛无私奉献”的誓言。她在这孤独的教学点一干就是34年,34年的坚持,其中的辛酸苦楚会有多少人知?

1989年的一天,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,班上有名学生叫贺玲玲,天快黑了家长还没来接她,周爱兰立即冒着大雨送这名学生回家。学校西边有一段路,坎坷泥泞,周爱兰老师背着这名学生艰难前行,走着走着不小心滑倒了,溅了一身的泥水,爬起来继续背着向前走……等把这名学生送到家时,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。周爱兰匆匆返回往家走,走到半途,雨势越来越大,乡村的夜晚漆黑得很,路也不好走,周爱兰又冷又怕地回到了家,当家人看到她一身泥水疲惫的样子,顾不上责怪,心疼地端上热了又热的饭……不久前,周爱兰八十多岁的父亲意外摔断腿,她趁着午休时间匆匆回家看望一眼,来不及多照顾就赶回学校上课。为了工作,不能照顾受伤的父亲,她常常感到深深的自责。但她始终以奉献之心守校如家,以仁爱之心爱生如子,从未耽误过一节课,也从未放弃过一名学生。

34年来,她脚踏实地、勤勤恳恳,教学工作成绩显著,自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,事情繁多而又艰巨,但她始终安教乐贫,无怨无悔,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,坚持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。 她于2001-2005四个学年度连获东源乡“优秀班主任”称号,2007-2008学年度荣获东源乡“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2016年荣获省教育厅“从教30年”荣誉称号,2018年荣获“上栗县师德标兵”荣誉称号。她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稚嫩的幼苗,用满腔的热情温暖每一位孩子的心田,用青春谱写人生的教师之歌。

有人这样问她:“周老师,守着十几个人的学校不苦吗?”周爱兰坚毅地说:“不苦,我爱教育这份事业,我爱教书,我爱孩子们,我要在这里扎根一辈子!

李根秀事迹简介

 李根秀,女,现年58岁,东源乡东源村村民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,东源乡东源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,开始了一天里特殊的忙碌。照顾耄耋老人饮食起居,背着病重亲人如厕,一件件换洗身上衣物,反复擦拭按摩身体,安顿好两个人的生活起居后,又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......这是一个58岁家庭主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缩影,她却用了5年的时间,在不离不弃的守护中,细心照顾着长期卧床的叔叔和常年患病的堂弟。她叫李根秀,村里人都称赞她是孝老爱亲的模范。

曾宪杉,是李根秀婆家的叔叔,今年已近八十高龄,膝下无儿无女。由于年事已高,再加上身体多病,生活已不能自理。李根秀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,一日三餐,吃喝拉撒,无微不至。今年3月份,无情的病魔突然向这位虚弱的老人袭来,老人身体每况愈下。李根秀见此情景,立即将老人辗转至东源、福田等多家医院进行治疗。住院期间,李根秀日夜守护在老人床前,终于把老人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。看着老人身体有了好转后,李根秀就把老人带回家,继续悉心照顾。由于夏季天气炎热,老人身上起了褥疮,恶臭难闻,没有人愿意走近他身边,只有李根秀毫不嫌弃,每天坚持帮老人清洗伤口、上药、擦爽身粉。在她的照顾下,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。

曾庆华,是李根秀婆家的堂弟,今年51岁,由于身患肺结核、胆结石、慢性肝炎等多种疾病,身高一米六的他体重只有60多斤,骨瘦如柴,行动不便,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。李根秀每天早上起床就帮他洗脸、擦洗身子,清理床上秽物,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,然后再抱到轮椅上。数年如一日,李根秀从来没有疏于对他的照顾,每天端饭喂药,一日三餐送到嘴边,睡前到他床前照看一番,时刻关心他的需求。李根秀爱人常说:“根秀人好,善良、乐观,真心实意地照顾两个亲人,再苦再累也没有放弃过他们。”为了照顾家中亲人,李根秀从来都没有外出游玩。家里有人需要照顾,即便是出门办事,也尽量缩短行程,早早回家,生怕家中亲人有个意外。

李根秀还义务为几十户村民打水。水井是村民们自发组织修建,用水的时候需要用抽水机把水抽到一个大的蓄水池里,然后再输送到各家各户。李根秀主动担起了打水的工作,不管春夏秋冬,不论严寒酷暑,她总是风雨无阻的为乡亲们及时送上生活用水。抽水机需要用电,电费则由每家每户均摊,费用也是李根秀去收,这可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,有的时候多收几元钱,不明事理的村民就会指桑骂槐,说长道短,说电费被她贪污了。为此,李根秀偷偷掉过几次眼泪,但是等眼泪干了,她还是按时去打水。看到李根秀的举动,左邻右舍备受感动,邻居大妈说:“不应该指责根秀啊,为了帮我们打水,她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冷眼。”曾宪杉老人说到她总是热泪盈眶,“要不是根秀,我的骨头早都生锈了!”曾庆华也是哽咽着说:“太谢谢她了,要是没有她,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……李根秀,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;用真情与孝道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;用责任与担当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。

周德华事迹简介

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,1980年11月入伍,在新疆库尔勒服役,通过30多年的奋斗,从士兵一步一个脚印,干到了师级干部。2015年,周德华退休回到萍乡。今年8月他在外省做了一件拾金不昧的感人好事,有人说,“他做好事不是一两件,这一次更是给萍乡人民都长了脸。”

7月8日,周德华携妻儿自驾游到达河南洛阳。当天,周德华无意间捡到了一个苹果手机。想到失主肯定很焦急,周德华在现场等了几十分钟,但一直没等到失主出现。这时,车队要向下一站出发,他只得带上手机,等候失主打电话过来。在高速公路上,周德华终于等来了失主的电话。失主自称姓张,山东聊城人,称在龙门石窟游览,把手机遗忘在了厕所,走出很远才发现手机丢了。于是他让张先生加了自己的微信,并要失主把联系方式告诉他,承诺一找到快递公司,就立马将手机寄还给失主。

随后的几天,周德华等人一直在赶路,没空停下来找快递。为了避免失主担心,周德华自始至终与失主保持微信联系。7月13日,车到山西大同,大家决定稍作歇息,于是,周德华利用歇息时间,找到了一家快递公司,按照失主张先生提供的住址,成功将手机寄了出去。同时,为方便保存,周德华用手机当场拍摄了快递单子,并将照片保存在手机相册里,将快递单号第一时间发给了失主。周德华用微信告知失主手机已经寄出后,张先生不断向他表达感激之情,并一再邀请周德华驱车去山东旅游,以尽地主之谊。对于这份感激,周德华对他说“这只是举手之劳,不值一提,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,值得每个人发扬。” 

他做好事不止这些,还有一次,周德华在当地一超市购物,也捡到一台手机,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失主的电话。通过沟通,最后他决定将手机存放在超市的保管柜里,将保管柜密码告诉失主后,让失主自己来取。今年5月,周德华在萍乡玉湖湖畔散步,无意中捡到一张校园卡和一张银行卡。通过校园卡上的信息,周德华得知失主是萍乡学院的游老师,最后多方联系找到了失主,将失物还给了游老师。

当地有关人士感叹,“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这样一位退休高级军官把好事做得这么细,做得这么暖心,真的是不容易!"

何亮、彭金伟事迹简介

何亮,男,现年35岁,中共党员,现任东源乡桥头村村委委员。他不仅是一名村干部,他还是维护一方秩序的义务巡防队队长,同时还是一名乡栗志联志愿者。彭金伟,男,现年40岁,中共党员,现任东源乡桥头村村委委员。

7月30日下午两点,在上栗县东源乡横冲自然村的水泥路上,一名老人忽然晕倒在滚烫的路面上,这可急坏了过路的村民,当时正值午休,路上行人稀少。正好当时何亮骑着摩托车出去办事听到有村民在马路上呼救,“我听到有村民在呼救之后,心中一紧,赶忙骑着摩托车前去了解情况,看到一名80多岁的老人晕倒在路边,一旁的村民也急得团团转。”

当时地面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,而老人又没有任何遮挡,暴晒在水泥路上,何亮赶紧查看老人状况,他焦急地呼叫着老人,但老人处于昏迷情况,没有任何回应。“因不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,我不敢轻易移动老人,便叫附近的村民第一时间找到一块布料,将老人的头和手慢慢抬起来离开滚烫地面,保证老人可以顺畅呼吸。”何亮一边打电话通知120急救车和村委会,一边大喊着叫附近村民“快来救人”。附近农户听到何亮的呼救声,很快知道这里有人晕倒,立即带上水、遮阳伞匆匆赶过来,对老人进行悉心照护。几分钟后,村干部彭金伟等也及时赶到参加救援,彭金伟一直在旁边给老人扇风、撑伞挡太阳给老人降温,附近村民都纷纷加入这场争分夺秒的抢救中。

经何亮、彭金伟的悉心照顾,附近村民打伞、扇风、喂水后,老人的状况有所减缓。这时的何亮、彭金伟已是汗流浃背,衣裳湿透了。此时,120急救车也及时赶到,老人被送往医院急救后脱离了危险。

被救者的背后,是一群人见义勇为的奉献与善良,是一群普通人对生命的尊重。“救人,一秒都不能耽搁”。迅速地联系医院、毫不犹豫的救助、齐心协力的帮忙…这些时刻演绎出了这一群人的一份真情、一种担当、一抹善良,感动你我,温暖社会,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。生活到处是温情,何亮、彭金伟在危急时刻伸出援助之手,彰显了干部的真情担当,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淳朴的互助奉献精神。

何桃花事迹简介

何桃花,女,现年66岁,小枧村人,是一名在外经商的企业家。

她富有爱心,教育儿子巫湘伟在江苏创业致富当一名爱心企业家,常常引导他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。她已连续多年向乡敬老院捐款捐物献爱心,2015年她为乡敬老院的每位老人捐赠了价值8000多元的衣服、裤子、鞋子等物品;2016年,又捐送了价值1.2万多元的毛毯、电热水器等物品;2017年捐赠了窗帘价值1.4万余元;2018年,再捐赠了食堂圆桌7套价值1.8万余元。她说:“虽然我们能做的很有限,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去帮助孤寡老人,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。”

嘘寒问暖,百姓心间的暖心人。

“桃花,你又来了”、“桃花,你看你上次买的新衣服,今年过冬我穿着它一点都不冷了”、“桃花,你看你给我寄的书我都看完了”……敬老院的老人们,看到何桃花来了,一个个热情的和她打着招呼聊着天,唠着家常。“陈伯,上次来的时候你风湿腿很严重,这回好点了吗?”“刘姐,最近家里有人来看你了么?家里还好吗?”,桃花和敬老院的每个老人都熟悉、亲切的聊着天,关心着他们,他们的家中小事,事无巨细地都记得。逢年过节便给敬老院的老人们添置东西,添置的衣物、毛毯、电热水器等物品,让老人们在寒冷的冬天,感受到了来自桃花的阵阵温暖。

劳心劳力,修路捐款返哺桑梓。

穷不失志,富不忘本。何桃花也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发展,她一直教育着自己的儿子,“我们家的根在小枧村,小枧村的发展一定要始终挂在心上”。她始终记得,小时候因为路面不好,她总是要在上学途中多费些时间,她那时就向往着,有朝一日自己能干了,要为村上修建一条宽敞的大马路。在村组号召修建公路的时候,她踊跃捐款,用儿子名义,捐献了10万余元,帮助村组尽快修建好公路,让村内的百姓们通行更加便利。其实桃花的内心还有着些许遗憾,因为本想自己参与公路建设,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参与,但是她时刻关心着家乡公路的修建。

“我虽不在家乡,但是我的心始终与家乡系在一起,我的血与肉,都深深地刻着家乡的模样。”何桃花始终带着这种信念,在外生活,一如既往的牵挂着小枧村,牵挂着小枧村的人们。村上的人们,也一直都记得这温暖人心的桃花。

黄达和事迹简介

黄达和,男,现年54岁,小枧村人,是小枧村的一名护林员。

他是用心热爱大山的“护林员”。

自2002年返乡从事植树造林至今, 16年如一日,他始终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。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,上山巡山,他的心深深地扎在了山林之中。在他的眼里,山林就像是自己的家,每一颗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,而他正用自己全部的挚爱与热情守护着自己的“家”。

由于常年在阳光底下暴晒,让他的皮肤看起来格外黝黑、粗糙,像被砂纸打磨过一般。他的一双大手也布满老茧,手指粗壮有力。“热爱是干好工作的最大动力。”黄达和骨子里始终保留着一种对大山的崇敬和对森林的热爱之情。“只有喜欢才能干好活,我既然选择了当护林员,就要尽职尽责管好山林,竭尽全力地保护好自己辖区里的每一棵树……”黄达和不仅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正是凭着对大山的热爱,在“护林”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。

他是东源乡森林资源分布的“活地图”。

16年来,他走遍了东源乡境内的大小山头,对山林的每一条路线都烂熟于心。他每次巡山时,总是会仔细地检查哪棵树又被风吹歪了,哪棵树需要松土、修剪枝叶……护林工作并不轻松,甚至带来的是长久的寂寞,但他仍然乐此不疲。“一棵树从种子、幼苗、栽种再到成活很不容易,管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,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它们。”黄达和语重心长地说道。

不论是在30多度的高温天气,还是在寒冷的冬天,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头戴草帽、手持柴刀、脚穿雨靴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。山路上到处是横生的杂草荆棘,一不小心就挂住衣服,他被磨得皮糙肉厚,但他早已习以为常,轻松自如地割棘除草。在他的悉心呵护下,小枧村植树造林面积高达2千多亩,且所造之林都是公益生态林。树木长势良好,一片郁郁葱葱,为东源乡增加了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。

他是森林防火灭火的“消防员”。 

在干旱少雨季节,山林的枯枝落叶、杂草堆积较多,稍有不慎极易引发森林火灾,他就增加巡山次数,比平时更加注重清理杂草。除了巡山护林、清理杂草,他还从事植树造林工作的调查、防火宣传的工作等。他每天都会骑上摩托车,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“声音宣传”--喇叭巡回宣传,让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精神深入人心,营造“森林防火,人人有责”的氛围,让森林防火工作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。

如今,山绿了,黄达和的头发白了;树密了,黄达和的头发稀了。护林员换了一拨又一拨,他依然在这里坚守着。即使是寂寞难耐、职业病缠身,但他的脚步仍没有停歇。哪怕住所简陋、工作辛苦、生活简朴,他依然安贫乐道、认真工作,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值得人们崇敬的敬业之歌。


5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