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沙沙沙...”在上栗县长平乡石塘村,54岁的村民易录国手把蚕食,耳听微声。桑叶落地,蚕宝宝们争相竞吃发出沙沙声的场景,让他这个蚕倌倍感心安。
易录国是名地道的农民,朴实勤快的他,放牛、养羊、花炮厂务工。一年到头,年复年年,只要会干,在村里没有他没干过的活。因为哥哥和自己一起生活,加上妻子做过手术,易录国只能在家附近就近找工作,这样,家里有大事小事,打个电话,几步路,他就能把家赶。近年来,上栗县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困难期,加上易录国所从事行业领域务工本就有时间段,转型+企业发展不景气,让本就没有饱事做的易录国,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处于“务工荒”状态。
易录国、黄邵斌在投放蚕食
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,易录国务工企业的老板黄邵斌,在企业停产阶段,经人介绍养蚕业务。黄邵斌告诉记者,在空置厂房养蚕,是他寻找新的创业项目过渡期的一种尝试。上栗县打造四最营商环境,积极引进新型产业落户,养殖产业中就包含蚕茧收购公司。公司免费提供蚕虫养殖技术、管理技巧等培训,村委会协助土地流转。新引进的桑树品种,个小叶多成长快,4个月就可采摘。多番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后,黄邵斌决定试养一批蚕虫,并邀请有养殖经验且在厂里务工的易录国一起加入。
两人说干就干,种桑腾厂,2019年,首批蚕虫成功结茧,并以28元/斤的价格卖出。眼下,2020年第一批三万条蚕虫正在结茧。“上半年从4月开始养到6月,下半年从9月养到12月,我们这里的天气比较适合蚕虫生长,在桑叶充足的情况下,养一批只需要半个月时间,一年可以养8-10批”。黄绍斌的妻子刘冬华说道。为支持丈夫创业,黄邵斌妻子和易录国妻子都加入到了养蚕队伍。蚕虫食量大时,经常四人一起到桑树地里摘桑叶,摘完桑叶,女主人回家做饭,黄邵斌和易录国到蚕房喂食,喂完食就坐在蚕宝房门口守候,听蚕虫食桑发出的沙沙作响声。在蚕虫临近结茧的一个星期,三万条蚕虫日食桑叶量一千多斤,除两两夫妻外,黄邵斌还需请人帮忙摘桑叶,每天帮忙摘桑叶的人员根据蚕虫食量在4-5人到8-9人不等,工资为10元/小时,一般现结。
黄邵斌夫妻、易录国夫妻在桑树地里采摘桑叶
据悉,黄邵斌的想法,就是在村里将蚕虫养殖规模发展壮大,带动老百姓和贫困户一起干。掌握了养蚕技术,熟知蚕虫习性的他,没有了以往的担惊受怕,转而有的是一种踏实、自在。看着蚕虫一天天长大,围着蚕虫采叶、喂食的他脚下有力,手中有劲,心中有安稳。
“为鼓励村民从事蚕虫养殖,村里出台“一对一”帮扶政策,凡是发展较好的养殖户带动一户贫困户从事蚕虫养殖并取得实效,村委会将在党员大会、村民代表大会、屋场贴心会上公开表扬,并给予500-1000元的资金奖励。”石塘村党支部书记易录宋介绍说。目前,石塘村12户贫困户中,参与过桑叶采摘的农户有9户,易安建、易福海等两户贫困户有蚕虫养殖意向。
栽种在居民房屋旁的桑苗
石塘村是个面积仅3.8平方公里,却拥有5000亩山林的山区乡村,曾在2012年就获得省级生态村荣誉。村内耕地面积仅300余亩,其中良田178亩,村内80%以上农户有养殖黑山羊、从事林下经济作业获取收入经历。现在村里新增2个蚕虫养殖基地,流转撂荒土地60余亩,种植桑苗地块大到2亩,小到几厘,分布在进村口沿线、村民屋旁等51个角落。通过养蚕种桑,让这个满眼绿的村庄活力更为焕发。
来源:央广网